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全市民政

“兜底”,这座城市认真了!

信息来源:新华社 发布日期:2022-06-20 分享:


  南海之滨,珠江之上,广东省中山市正努力做好“提升民生福祉”这张答卷。

  近日,在中山市困难帮扶中心,一位大病困难患者李某的“燃眉之急”得以解决——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根据救助规定,实施两次慈善救助,第一次为李某解决50%的个人负担医疗费共3.73万元,第二次为李某解决剩余费用医疗费用的80%共2.98万元,最终李某本人只需负担0.75万元,仅占总医疗费用的2.07%。

  大病困难帮扶中心的救助基本上解决了李某无法自行负担的医疗费用问题,避免疾病给他的家庭造成严重困难。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是中山市民生事业多点开花的一个缩影。2018年起,为破解困难群众大病、教育、危房改造难题,中山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创新性地采用“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模式,让困难群众在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外,还能得到社会募集善款的帮扶。统计显示,自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成立以来,实施慈善救助近7000人次,发放救助金1660万元。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除了创新性打造三大帮扶中心,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利益向下”,每年对镇街兜底民生补贴超1亿元;中山市低保标准从629元/月提高到1160元/月,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市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2个,实现村、社区100%覆盖……

  正如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所明确,提升民生福祉是中山实施“五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那么,这座城市在织牢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夯实以人为本底色、回应群众需求期待的民生建设之路上,都有哪些经验和启示?如何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

  文|瞭望智库 张安彤 李瑶

  一、政策找人,分层分类救助

  几年前,人们还对大数据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也很难想到,它竟能给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施策带来如此具体的效用。

  家住中山市三角镇的杨伟枝身患疾病,每月需支出1000多元医疗费用,雪上加霜的是,他的2名子女正在读书,教育支出也是笔重大费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中山市通过相对困难群众每月定期数据比对,发现了这一情况,随即安排镇民政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协助杨伟枝申请了临时救助,之后经再次入户综合评估,将这一家庭纳入低保,有效保障了一家人的生活。

  主动发现群众困难并给予救助,是中山市自2021年建立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以来,获得的新变化。通过推动部门间业务数据互通共享,中山市11个部门及各镇(街)建立起每月定期数据比对机制,根据数据重叠强度,主动筛选发现除民政兜底保障对象以外的其他相对困难对象,及时给予精准救助,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

  “找人”的精准度,是这一机制在实践落地过程中的最大亮点。

  像杨伟枝这样的“相对困难对象”,指的是未达到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条件,但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灾害、意外事故等因素,导致家庭必要支出较高,或由于失业、患病、残疾、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较低,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

  而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则对帮扶对象进行了科学识别与精准界定,切实解决不同类型相对困难群众的多方面困难。

  54岁的杜锦轩家住中山市西区街道,妻子肢体残疾,儿子是精神障碍患者,经济来源主要靠杜锦轩和女儿的工作收入。2021年,一场意外导致杜锦轩和儿子受伤,产生了较高的医疗费用。这一情况被中山市主动发现机制监测到,经过入户核查,确认杜锦轩不符合低保等救助条件,于是由街道和市红十字会给予了临时救助。

  杜锦轩接受的临时救助,就是中山市实施的分层分类救助其中一项。根据中山市相关资料,具体来看,即对符合低保、低保边缘、特困、孤儿等兜底保障救助政策的,及时纳入相应保障范围;符合专项救助政策的,及时转介相关部门采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方式,精准帮扶相对困难对象,实现应帮尽帮、应救尽救;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救助方式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由民政部门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除了这三类救助机制,慈善救助帮扶为“政策找人”提供了更完善的兜底补充。

  港口镇64岁的村民黄女士,因确诊患有乙状结肠癌、腹膜转移癌等多种重症,花光了25万多元的所有积蓄。困难帮扶中心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了黄女士的情况,主动联系她申办了慈善医疗救助金4.6万多元,缓解了她头痛的医疗难问题。

  据了解,中山支持引导公民、法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相对困难对象帮扶;引导市内慈善组织对符合条件的相对困难对象提供精准救助;通过中山市大病帮扶、教育帮扶、住房改造帮扶三大帮扶中心以及慈善众筹、微心愿捐助、博爱100公益项目三大慈善平台,对相对困难对象开展救助帮扶。

  二、党建引领,着力破“三难”

  “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总有部分群众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依靠技术“找到”需要帮助的群众,深入“大走访”也是必须,而走访的初衷就是为了“主动发现他们,精准救助,为他们解困纾困”。

  近年来,中山市多措并举实施兜底救助,努力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数据显示,2021年6月以来,中山市民政局持续开展“大走访、深调研、开新局”活动,6个调研组挨家挨户地深入各村居,走访慰问群众1.8万人次。

  再往前看,2018年以来,中山市民政局先后就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救助保障情况开展深调研工作。调研发现,看病、读书、住房等三难问题是400多件群众反映问题中最为集中也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其中,困难家庭超过90%是大病原因造成的,而以往的救助措施,存在门槛较高、标准偏低、救助面太窄的情况;困难家庭中的学子在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支出较大,政策范围内的教育助学资金不足以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的读书难问题;部分困难家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不符合政策范围内的危房改造补助条件,所住房屋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因此,破解困难群众三难问题迫在眉睫。

  “困难帮扶中心”应运而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中山市民政局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着力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打造“困难帮扶中心”,逐步实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

  一是开展大病帮扶——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引入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每年定向捐赠300万元发起设立专项帮扶基金,采用“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运作模式,精准救助大病困难群众,实现双低家庭对象大病患者自负医疗费用限额内补贴95%以上;普通困难家庭支出型患者救助自付和自费费用可达到80%以上。

  二是开展教育帮扶——在政府扶困助学制度基础上,教育困难帮扶中心先后联合“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骏建博爱慈善基金”共同实施教育帮扶,建立市镇联动的教育帮扶制度,通过建立困难家庭学生信息库,实施主动发现,精准帮扶,让困难家庭学生在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阶段每学年在享受政府扶困助学待遇基础上,分别额外获得总额不低于1500元、3000元、4000元的助学金,实现大学生每年可获得助学金总额不少于8000元。

  三是实施危房改造帮扶——从2004年起,中山市即开始实施低保家庭危房改造工作,2012年起将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纳入政府资助范围,并形成长效机制,将危房改造资金纳入市镇两级年度财政预算。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为困难家庭改造危房3443套。

  动态管理下的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体的住房安全保障,能够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看到,中山市困难救助中心的创新性实践,真正为困难群众播撒了“及时雨”,送来了“雪中炭”。

  三、协同发展,和美中山底色

  民政工作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为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等政策陆续修订出台,依据群众困难类型、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中山市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印发实施,市民政系统对6078名重点对象走访登记、帮扶结对。

  将格局再扩大,今年1月,中山、珠海、深圳三市民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在中山、珠海、深圳任一城市居住满3个月的三市户籍家庭可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申请事项。这一新政更是推动了三市社会救助协同办理,让困难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统筹、联通、协同,针对珠三角地区人员流动大等特点,结合在异地居住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深珠中三市在《方案》中提出的三市社会救助事项可在居住地申请、三市居民可申请居住地慈善项目救助等创新举措,不仅让困难群众少跑了路,免除了他们在户籍地和居住地来回奔波的辛苦,更有利于困难群众尽快尽早得到救助;同时,还把困难群众纳入了居住地社会救助福利保障的范围,引导当地慈善力量开展救助帮扶,拓宽志愿帮扶服务渠道,让困难群众可以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

  而这背后亦指向了城市发展的大势及逻辑:融合与协同。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元旦前夕,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如是表示。

  从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高度,中山市将一体化融合发展上升为城市战略,不仅是对战略的再加码、再提速,也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塑、对城市能级的再造。而透过最基础性的民生兜底工作,城市协同发展的“地基”得以建立,其中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提升民生福祉,是和美中山不变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