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全市民政

给基层减负提效,中山把住了关口!

信息来源:新华社 发布日期:2022-06-20 分享: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长期以来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进一步强调社会治理的中心在基层,在城乡社区。

  由于社区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繁多,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往往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因此,开展基层减负,充分释放居民自治活力,是打通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关口。

  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深入贯彻中央有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社区治理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扎实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可持续的社区减负“中山经验”。

  文|瞭望智库 张安彤 李瑶

  一、“小马不能拉大车”

  随着各级各部门职能任务不断下放,社区承担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事务多、人员少、行政化色彩过浓,社区往往“小马拉大车”,减负不到位,束缚了治理活力的释放。

  据统计,中山市每个社区平均常住人口约1.5万人,工作人员约15名左右,平均1名工作人员服务近1000人,承担近100项业务、40多项考核。为破解社区工作工作杂、任务重、压力大难题,健全社区治理机制,中山市民政局从“源头管控”、把好“事务准入”关口入手,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村、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的通知》《中山市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等,全面规范进入村、社区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机构等。

  东区街道是中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山市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探索先锋。为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东区街道走访调研了竹苑、花苑、桃苑、桥岗、东裕、夏洋等社区,在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探索并出台了《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准入办法》)。

  从推进成效来看,《准入办法》的实施,有效解决各项事务无序进入社区、社区工作行政化、工作经费配套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切实让社区的负担减下来。

  以花苑社区为例,实施准入制度后,社区常态化巡查、检查类工作由33项减少到21项,定期上报报表由40份减少到29份。

  《准入办法》出台后,很多工作在实施要求上也由原来的主导推进变为协调配合,大大降低了社区的工作量和困难度。“依法履行职责和协助政府工作的事项将减下去,切实推动了社区减负增效、解决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花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

  东区街道在强化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推行“费随事转”等措施,促进社区减负赋能的同时,还着重注意加强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据介绍,在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东区街道出台了社区工作者职业登记管理办法,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社区专干实行分类定级、积分晋升管理,实现职级薪酬能上能下。

  “社区工作者通过个人努力可实现积分晋级并相应提高待遇,社区工作者积极性进一步被激活,有力解决了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和晋升通道问题。”东区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二、治理“万能章”,告别“证明大本营”


  “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在众多社区工作中,最受诟病的就是社居委公章成为“万能章”的问题。

  “其实社区不是不知道,自己盖出去的很多章,并没有什么法律效力,有的章盖下去还存在极大的风险。但我们没有太多的办法。居民遇到难题找上门来,盖还是不盖,不仅是职能问题,还涉及到了感情。尤其是当你看到居民那来回奔波之后的无奈与无助,很多时候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个章盖下去。”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解释了这一矛盾心理。

  然而,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万能钥匙”,也不应该出现“万能章”,社区更不应成为“证明大本营”。

  为进一步推动减证便民,切实为基层减负,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2021年以来,中山市成立了以民政局长为组长的“万能章”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步骤和有关要求,全面推进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工作。

  结合“大走访、深调研、开新局”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民政部门领导分组带队深入各镇街调研,指导各镇街社区摸查、部门自查、公开征集、调研座谈、个别访谈了解等,全面摸查社区各类证明的现况。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中山市民政局摸查梳理出社区日常出具证明事项50项,索要单位涉及公安、司法、市场监管、人社、卫健等几十个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最终形成了《中山市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确定取消证明事项26项,保留证明事项4项,并向社会予以公布。

  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光靠出台“清单”是无法真正达到治理的目的。

  以“住改商证明”为例,以往,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社区不仅要协助居民开展周边住户同意、公示以及加具意见等工作,耗时最少1周以上,且每次走访人员都要安排5人以上才能完成这个证明事项。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之后,市民政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展开沟通协调,该项工作最终调整为由街道市场监管分局协助商户开展产权性质核定、周边住户同意率征询等工作,改变了社区减少无权核定资质但“不得不盖章”的被动局面。

  “我们发现,开展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工作,必须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坚持综合施策,抓好督促落实,与“放管服”改革、“减证便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实现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务求实效。”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巩固社区“万能章”阶段性治理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等问题,中山市民政局还将进一步完善事项清单,优化清单事项办理流程,同时开设监督和曝光平台,持续跟踪问效,不断健全社区“万能章”治理相关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

  三、社区也需要“身材管理”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越来越多,人口快速增长,成为诸多城市面临的社区治理困难之一。

  因此,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科学合理设置城市社区,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中山市共设置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137个,其中,全面按规范设置运作的社区共有63个,无明确管辖地域的社区共有13个,村改居并按农村管理方式运作的社区共有61个。由于社区设置不规范、部分社区人口规模过大、社区边界不清,社区管理权责不清、服务无法到位,难免给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中山市民政局相关人士表示,社区既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稀释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社区的设置,可以做到防控社会矛盾关口前移,更好发挥社区化解矛盾、改善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

  2021年1月,中山市在广东省率先出台《中山市规范社区设置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镇街科学调整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下辖社区进行科学“身材管理”。

  据了解,《指导意见》在新型社区设置中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设置条件(包含规模大小、地域范围、办公室设施、人员配备)、设置程序(包含制定方案、征求意见、民政表决、报请审批)、工作要求等五大方面内容。

  据中山市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按照居民的居住状况、地域性和认同感及便于自治的原则,中山市已批准东区等9个镇街共新设立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年4月份,横栏、南朗2个镇街也正式提交了新设3个社区的申请;接下来,中山市还计划加快设置进度,加快新型社区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学合理的拆分,不仅能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能力、自治意识,也意味着社区治理难度降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更均衡,党群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区域资源配置更优化,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更精细、服务质量更优质。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瘦身”后的新型社区所带来的改善优为明显。

  2021年,南区街道将原城南社区调整设立为环城社区和城南社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3200户、10400户,分别配置社区工作者29人和25人。相比过去整个南区街道共3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足足增加了20名,社区工作者人均服务居民由约680户减少为约440户,减少35.29%。

  据这两个社区的民政干部透露,拆分前,原城南社区每月服务225户“双低”家庭、特困人员、困境儿童、高龄老人、残疾人等民政对象;拆分后,城南社区每月服务67户,环城社区每月服务158户。“这让我们的工作难度降低了不少,我们也能更聚焦更专注地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环城社区居民也表示,以前去社区办理业务还得搭趟公交车,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参加社区活动方便多了,我们也更愿意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了!”

  四、社区“智慧大脑”上线

  生病了线上预约挂号、远程会诊;想出行,动动手指就能叫车、订票;想学习,就能在线收看名校名师的公开课……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ICT技术飞速发展,不断推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为居民搭建一个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既是推进社区基层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路径。

  2015年上半年,中山市从“技术革新”、把好“信息平台”关口入手,创新工作手段,正式启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2017年,由中山市民政局负责建设的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正式在镇街、村(社区)推广应用。

  据中山市民政局方面透露,这个平台充分利用中山市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市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云平台等现有系统资源,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系统数据来源多元性,多渠道、动态收集各种社区公共服务所需的信息资源,为平台应用和服务开展提供基础支撑。

  从结果来看,这个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集成了现有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信息系统,形成了“前台一站受理、后台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建成了以公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为索引,涵盖社区内居民、家庭、房屋、场所、设施、事件等基础信息的基层大数据库,为社区治理打造出了一个定位精准、反映高效的“智慧大脑”。

  小陈是石岐街道迎阳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统计社区全体居民接种疫苗情况的数据。然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仅18人,综治网格8个,辖区内常住人口达17723人(其中包含杨仙逸中学师生约2000人)。

  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由社区工作人员电话联系或上门登记采集信息,这样一来,实际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存在数据偏差。

  如今,社区信息平台上线,居民各项数据管理被打通,小陈只需将居民健康申报的数据与信息平台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就能快速筛选出已接种疫苗的人口数据,然后对未完成接种的居民进行通知提醒,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迎阳社区负责人还反映,社区信息平台设置定位功能,社区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居住地点清晰标识在所对应的网格,社区信息平台的应用将延伸到网格员的手机APP,社区信息平台系统接到居民的诉求、反映的问题,系统将以工单的形式及时发送到相应网格员的手机APP上,由网格员及时上门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反馈在平台系统上,做到“事事有人办、件件有落实”的痕迹管理。

  并且,网格员可以通过手机APP将日常巡查、实地核查采集到的相关信息上传至系统内,准确掌握网格内的民情民意、事故隐患和突发事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完成网格内的服务及管理事项。

  “通过平台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社情动态,作出管理决策,有效推进网格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基层治理能力。”迎阳社区负责人表示。

  五、结语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基层减负,让干部作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思想上,站位要高,也要重实际;行动上,思路要创新,也要看成绩;制度上,考核监督要严,也要接地气。

  中山市民政局因地制宜,聚焦基层治理,把住了事务准入、证明事项、社区设置、信息平台“四大关口”,分别以源头管控、末端治理、科学撤分、技术革新,助力基层减负提效见真章。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中山深知,系列“组合拳”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但仍是阶段性成果。好经验好做法要积累,老毛病新错误要摒弃,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方为正理。

  中山市相关人士表示,未来,中山将持续深入推动基层减负工作,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