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全市民政

深读中山 | 从一场会议,看民政的创新治理逻辑

信息来源:中山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2-04-01 分享:


  4月1日,中山市民政局召开了一场全市民政工作会议。这场会议上,中山市民政局局长廖小康亮出了2021年的民政“成绩单”,与基层干部来了一场交心之谈:在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民政工作如何发力?

图片

2022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南方+ 卢子衡 拍摄


看似寻常的部门会议总结,站在新起点上,却有不同的内涵——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升民生福祉是中山实施“五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民生工作必然是中山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这是一个全新的目标。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目标,中山市民政局要着力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民生兜底不缺位、困难对象不掉队。

  这是一个全新的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中山民政工作的成果最终将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百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这是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多次提及的一句话,也是全市上下开展工作的方向,推动民生建设的标尺。未来的中山唯有不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才能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图片

  关键性的变革,往往发生于细微的变化之中。

  自2021年6月起,一场长达半年的“大走访、深调研、办实事、开新局”实践活动在持续开展。6个调研组民政干部挨家挨户地深入各村居的低保户、困难高龄老人、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等民政对象家中,走访慰问群众1.8万人次,了解困难群众所急所需所盼。

  在一座改革前沿城市,定义“兜底民生”,需要与时俱进的观念,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维度。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市民政局开展这次大走访、深调研的原因——重新建立中山的兜底民生账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及时、更有效、更普遍地转化为共享成果。

图片

市民政局局长廖小康率队到三角镇走访调研。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也是在这次大走访过程中,调研组发现了一些在现有制度内无法获得救助的范畴。比如,赴坦洲低保户“罗叔”家中走访时,调研组发现,近年来,罗叔那座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木结构房屋,被白蚁侵蚀严重。而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罗叔患有肝病,长期的医疗费用占据了家里的大部分开支,但从政策来说,罗叔的房屋尚未达到危房改造的范畴。

  通过走访,干部发现,边缘困难群众存在一些制度内无法救助的临时困难。为此,市民政局修订出台《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实施办法》《中山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实现应救尽救,不断完善救助体系。

  通过亲属帮扶、村资助帮扶、镇补助帮扶、市民政局救助帮扶,罗叔二楼地板进行全面翻修,彻底消除隐患。今年初,修好地板的罗叔向民政干部连连道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廖小康谈及这次大走访、深调研的初衷,就是要“主动发现他们,精准救助为他们解困纾困”。

图片

市民政局副局长陈淑梅率队到南区走访调研。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为此,去年起市民政局印发了《中山市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并发动社会力量,对6078名重点对象走访登记、帮扶结对,通过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及时识别可能陷入贫困境遇的家庭,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从“群众上门”到“干部上门”,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中山民政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实现了民政机制创新。

  图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升民生福祉的要义,就是对“民生福祉”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

  过去,民政福利因财力所限,主要是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贫困者、灾民等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活救助和保障,是选择型、补缺型的福利。

  现如今,民政福利也发生了变化。

  “普惠型”民政项目开始显现。民政福利受众正适度地从特定对象转向普通民众,让更多普通群众能享受到民政福利。

         这样的转变,在“一老一小”身上尤为明显。

  70岁的李伯,家住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凯社区。他并非孤寡、贫困老人,而属于长期居家养老的普通长者。伴随着“普惠型”民政项目,他慢慢地享受到了社区的养老福利。曾经中过风的他每天都可以来到博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免费康复治疗。

图片

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凯社区长者。


  “过去要自掏腰包做治疗,现在社区有了免费的康复服务,服务态度也好,小林康复师比我闺女还亲。” 李伯说。在火炬开发区,像李伯一样的社区户籍长者约11000人,流动长者约10000人,过去他们只能困顿于家中,百无聊赖。


图片

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现在,他们走两步就能来到博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集康复中心、长者饭堂、长者学堂、舞蹈室等于一体的“老年人会所”。这里不仅满足老人餐饮等基本生活需求,更扩大化考虑丰富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甚至普通老人的精神生活、医疗需求,吸引了许多社区老人前来“光顾”。

  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今年起,“扩大全市养老服务供给,适度向普通民众提供‘普惠型’项目”被写入中山民政2022年工作规划中。2022年,全市各镇街将至少建一家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建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形成一个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图片

五桂山街道长者饭堂。南方+ 曾艳春 拍摄


  对于小孩,中山正推进儿童保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儿童保护对象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拓展到所有未成年人。2022年,全市镇街将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0%覆盖,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质性运作,让更广泛的未成年人获得保障。

图片

  社区村居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社会治理的主战场。

  社区停车难、物业管理松散、村居及社区设施建设不足……“神经末梢”触痛,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引发社会治理“大头疼”。

        提升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及水平,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过去,传统社区治理是粗线条的、松散性的。社区治理涉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它既不属于行政管理体制范畴,也不适用“上下级”分明的企业管理机制。社区内,多个利益主体在松散化的管理下“分庭抗礼”“分而治之”,一些矛盾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管中窥豹,在中山东区街道,我们发现了一个中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活样本”——东区街道花苑社区,这里原是一个长者多、无物业管理服务、人口流动频繁的基层社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基层社会治理困难重重:如何管理频繁变动的流动人口?没有物业,不断老化的社区设施设备谁来修缮?如何为长者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

图片

东苑社区共治议事厅。


  在中山,花苑社区并非个案,唯有探索基层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协商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治理。2021年,市民政局创新治理方式,牵头制定了《东区街道推进社区协商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东区街道各社区,提供了创新议事协商机制。

  议事协商是手段,解决群众最关切的诉求才是基层治理最重要的目标。

  花苑社区居民、共驻共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通过“共治议事厅”、“人大代表议事厅”、“金点子议事厅”、“援法共治议事厅”等平台,汇聚协商,实现了多种渠道“提议题”、议事组织“齐商议”、张榜公示“广开言”。

图片

东苑社区金点子议事厅。


  “社区居民上下楼困难?我们共治议事,成功为旧楼加装了40台电梯,甚至获得了全市首台加装电梯的补贴。油烟扰民问题也已经很多年了,议事协商,共同努力下,违规企业被关停整改……”东区街道花苑社区党委书记黄敏锐说,通过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制定方案、居民监督委员会审议实施,社区内长期无物业管理的问题得到解决,有效实现“不出楼化解矛盾,不出社区解决难题”,真正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

  一年来,东区街道通过社区协商,与100多个共建单位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开列双向“资源清单”300余项、“需求清单”100余项、“服务清单”200余项,开展扶弱济困、走访慰问、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等服务活动500余次,覆盖惠及居民群众5万余人。

图片

东苑社区的社区工作法。


        见微知著,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过去一年,中山市民政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基本服务水平,为打造全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筑牢民主基石。

图片

      民生福祉水平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留住人才、参与城市竞合的软实力。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图片

中山市民政局局长廖小康。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廖小康认为,民政工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开展民政工作时,应将其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利益向下”,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对镇街兜底民生的补贴超过1亿元。其中,“低保补差”的市财政资金占总投入的80%。此外,每年全市拨款为镇街配备救助专项工作人员,充实基层一线的民政力量。


图片

2022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当前,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山,正在考验着民政工作的张力与创新力。

  唯有不断推动民政服务、民政机制、民政治理的创新,逐步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才能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

  去年底,省民政厅党组书记丁红都赴中山调研时,曾谈及民政工作之于中山发展的关键意义:“假如中山是一艘要劈波斩浪、远航的船,船长在甲板上意气风发地指挥,那么民政工作就是这艘船下的底板。底板上的漏洞有没有补好,决定了这艘船的沉浮。”

      而这个意味深长的比拟,正是理解这场民政会议的钥匙——唯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艘船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