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当天,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南方日报上发表题为《奋力书写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的文章,详细讲述中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以下为全文: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致以亲切慰问,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的贺信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饱含对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的深切嘱托,充分体现对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中山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山市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激励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落实到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切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劲动力。 贺信高度肯定深中通道的建设成就,昭示了实干铸就伟业的奋斗精神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全党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深中通道作为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凝聚1.5万名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创造伟业的必由之路。 中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谆谆教导,围绕“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坚定不移打赢打好转作风、“工改”、治水三大攻坚战,举全市之力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聚焦经济强,大抓“工改”关键一子,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8万亩,服务企业超1800家,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900亿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立“强村公司”179家。聚焦城乡美,坚持铁腕治污,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劣;持之以恒扮靓人居环境,大抓“9+2”道路沿线风貌提升,“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累计改造农房风貌近5.9万户。聚焦社会治,打造“香山系”民生品牌,“中山大家姐”等治理品牌,七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推动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再升级,中山系统部署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内涵式发展:实施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聚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新十大舰队”;实施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建设更加美丽岭南水乡;实施政务服务升级改革行动,推动干部队伍转作风再攻坚;实施社会治理升级改革行动,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的重要论述,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贺信殷切寄望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指引了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前进方向 深中通道在珠江口“A”字形交通主骨架加上关键“一横”,彻底改变了珠江口整体路网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明确要求,“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确保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为可持续发挥深中通道交通效能,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山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实践要求,与深圳市共同努力,确保用好管好深中通道,搭建“拥堵预判模型”,科学实施远端分流、中端限流、近端倒流的疏堵管控措施,保障深中通道日均8.7万车次安全、顺畅通行,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资源更加高效流通。抢抓深中通道通车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省委部署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在规划建设领域,与深圳共享规划数据成果,实现交通、产业、城市风貌等多领域规划协同;在营商环境领域,“深中通办”事项增至735项,电子证照和企业电子印章实现“深中互认”;在产业科技领域,规划深中经济合作区,共享深圳科技创新资源,赋能中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2024年深中技术合同交易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近80%。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力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发展战略,奋力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 贺信深刻论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美好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提速换挡、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寄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我们自觉服务国家港澳工作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明确了实践路径。 中山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实践要求,不断推动城市基建、规则机制等领域协同发展,为助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释放蓬勃动能。加强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高质高效推进南中城际、深江铁路等重点轨道项目,开通深中跨市公交、低空载人载货航线,启用深中航空港,深中组合港运量翻番,新客运码头开通,水陆50分钟均可通达港澳,加快建设“三环十二快”,打造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加强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牢记服务港澳初心,健全“港澳科创+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合作模式,推动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建设,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出台“港澳青创12条”,建成40家创业孵化基地及港澳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超350个港澳项目,成为全国首批探索“港澳药械通”和拓展使用“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市,启动全国首个港澳籍入境维修船舶直航业务,全国首创“港药粤产”,推行“湾区社保服务通”,港澳居民与本地居民同参保、同缴费、同待遇,创新性出台港澳商业贷款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政策,港澳居民在中山持有商品房分别达7.1万套、4.2万套。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动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深化与港澳“软联通”,在推动湾区市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中山作为。
贺信再次宣示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战略定位,坚定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决心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赋予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殷殷叮嘱要为建设好“一点两地”提供更好服务保障,充分体现了对大湾区建设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勉励,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中山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战略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化湾区思维、国际视野,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体现中山担当。一手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排名珠三角第一;一手抓新质生产力培育,R&D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增长超20%,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光电光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额连续两年超千亿元,助推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工业技改投资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衢大道势如虹,风正扬帆再启航。面向未来,中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发挥深中通道西登陆点“桥头堡”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联通、贯通、融通大湾区,以不懈实干奋力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开出一条新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山实践的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