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 > 大湾区资讯

中山高新区酝酿“扩容提质”

信息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7-17 分享:

中山火炬区酝酿扩容提质,我市将有效激发高新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强化高新区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上月底,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区”)召开“一区多园”工作推进会。会上强调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兄弟镇区优势资源深度对接,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助推火炬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12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一份《中山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我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近30年发展的中山火炬区正酝酿“扩容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谭华健

/本报记者 夏升权

强化经济功能区发展定位

1990年3月23日,由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三方联合创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2020年,中山火炬区将迎来30周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火炬区无论是发展的范围、规模还是质量等均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一区多园”是火炬区走扩容提质,发挥高新区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新探索。

2016年以来,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一区多园”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速增效的精神,按照《关于推进“一区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工作部署,火炬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南头、板芙等9镇区开展“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园”合作共建,力促加快全市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推动全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

我市在“一区多园”的基础上,将更大力度地发挥高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意见》在优化高新区布局中提到,支持火炬区分步开展高新区扩大管辖范围,整合火炬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民众镇政府、南朗镇政府机构职能,对以上镇区内的经济和科技创新事务加强统筹,集中精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经济。

《意见》同时提到,要依托中山产业发展平台,创建1-2家省级高新区,提升高新区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新兴产业园区通过创建省级高新区创新发展,支持传统工业园区通过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意见》提到,在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中,火炬区要结合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坚持精简高效原则,加强火炬区在全市创新发展大局中的引领作用。

瞄准“高新”下功夫

近日,中山市明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迎来喜讯,其自主研发的128层CT机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2016年11月,中山市明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国家健康基地内的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园区正式开业。该公司专注于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提供CT、PET/CT等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连续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十三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

明峰医疗是我市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新秀”,该公司注重“高、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丰富。比如,洪力健康食品研究院、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和博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创立了新平台。

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内的创新成果,是火炬区园区创新的一个缩影。火炬区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成果同样不俗,下一步火炬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在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化高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下足功夫。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抓住“高新”这个“牛鼻子”。《意见》在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中提到,火炬区要加快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壮大实体经济和推进制造业高端发展,广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特色园、专业园、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意见》要求到2030年,我市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上月底,由微尔科技投资的中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迈技术(中山)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落户火炬区。中山微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雄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有几个项目在省外对接。

在赵雄看来,中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具有产业基础好、制造能力强等明显优势,但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注重搭建成果转化的生态链,否则很难落地。比如,一个成果到中山落地,需具备合作厂家、政府支持、金融融资、市场渠道整合等多方合力。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谭华健 夏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