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山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聚力提升城镇综合能级,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建议》(提案第134024号)收悉。经综合市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等17个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提出的“产业引领、服务提档、文化赋能、环境升级”四大路径,与我市“1388”行动部署高度契合,对破解城镇发展瓶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镇建设样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局和各会办单位一致认为建议精准务实,将认真吸收采纳并全面融入实际工作。现结合我市“百千万工程”推进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对提出的具体建议予以回复。
一、关于“产业引领、融合发展,壮大城镇经济能级”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分类培育专业镇,引导产业特色化发展。我市依据《广东省乡镇(街道)分类办法》,将23个镇街划分为4类(城区镇、中心镇、工业镇、特色镇等),推动“一镇一方案”落地。通过实施“产业规划引领-资金引导-创新提升”三位一体模式,指导东凤镇(智能家电)、阜沙镇(淋浴房智造)等制定产业规划,成功申报省级专业镇;近三年拨付省级专业镇资金1460万元,2025年发放研发费后补助1634.6万元。市“百千万工程”镇域经济工作专班目前已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我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形成一镇一策一图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研究跨镇域资源配置,目前已形成课题初稿,结题后,将着力推动课题成果转化应用。
(二)强化镇园联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推动产业园区优化整合工作,形成“10+1”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体系,包括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小榄)、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坦洲、岐江新城、板芙)、5个省级产业园(南区、翠亨新区、三乡、三角、黄圃)及1个省级化工园(三角高平),园区范围涵盖除五桂山街道外的全市所有镇街,总面积约16.58万亩,重点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模式创新、场景创新、运营创新,促进形成城镇新业态。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1899家,占全市(5007家)37.9%。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500亿元,占全市(7450亿元)45%。近三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41项,总投资308.68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40.03亿元,2025年计划投资20.58亿元。
(三)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坚持走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打造“精美”特色农业,实现“小面积”推动“大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种养殖、农业数字化、农业品牌提升。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平台建设,谋划建设民众万亩农业科技产业、横石岛都市农业、中山花木、中山乡村文旅、小榄脆肉鲩、三角生鱼、南朗沿海特色产业、中山美食预制菜、坦洲特色水产及神湾菠萝等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建成横栏花木、小榄脆肉鲩、三角生鱼、三乡石岐鸽、神湾菠萝、坦洲水产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加工,形成以坦洲、小榄、港口为中心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以及以黄圃为集聚区的腊味加工集聚区。二是培育特色餐饮,制定《中山市美食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各镇街举办“岐来贺新春”美食节、醉龙啤酒音乐嘉年华等活动,擦亮“中国粤菜名城”品牌。三是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培育。2025年6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石岐鸽”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予以法律保护。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挖掘我市特色产品资源,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工作。四是推广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通过为企业组织专业化培训、提供便捷化“送检上门”服务等创新举措,激发经营主体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的政策引导,近年来累计资助获批用标企业60家。截至目前,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合法使用经营主体累计128家。
(四)推动资源高效化利用。一是多措并举开展优质项目“挂榜招商”。围绕一系列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多部门联合持续开展“挂榜招商”工作,借力“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中易办”“中山看地云”等信息化平台,对我市优质项目进行精准推介,截至2025年7月,已经累计发布产业园区资源162项、地块资源188项、厂房资源204项。同时组织策划2025年中山招商大会,对我市优质载体进行精准推介,本次大会精心助力超2400亩优质地块面向全国全球挂榜招商。二是强化市镇联动构建招商引资工作新格局,制定出台《中山市构建招商工作新格局实施方案》,打造市镇联动的“一盘棋”联合招商体系;聚焦2025年全市招商引资目标,制定2025年中山市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工作安排,将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配到各个镇街,同时按照省“管产业管行业必须管招商”的工作要求,压实产业主管部门报送招商引资线索的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资源优势,挖掘更多项目资源,推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完善配套、提档升级,增强城镇服务能级”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打造邻里中心2.0版。一是加强供地保障,对有供地需求的产业邻里中心项目,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加快办理土地供应;属于划拨目录范围内的用地可通过划拨的方式供应。二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场景,优化提升我市商贸零售市场主体,为市民和产业园区提供更加优质的邻里商贸服务。2024年9月26日在石岐万象汇开业的盒马鲜生中山首店,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与广州、佛山的盒马门店商品同源同质,提供近万种商品选择,并为周边3公里区域提供即时零售服务,消费者在线下单后最快30分钟送达,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商品服务。位于岐江新城中山北站片区的中山首家山姆会员商店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业,目前已开通极速达配送服务,涵盖博爱、竹苑、岐江、中山北、坦洲等5个片区,为片区居民和产业园提供最快1个小时到家的山姆会员店商品上门配送服务。
(二)加大金融供给,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创新或完善专属信贷产品,督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各镇街特色产业,开发如“脆鲩富农贷”“红木易贷”“腊味贷”等地理标志金融产品,打造特色产业链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农村重点领域,聚焦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等领域的信贷需求,开发“乡村振兴贷”“粤农e贷”“惠农e贷”等一系列涉农信贷产品。二是推动农业保险全面增品提标。立足全市农业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地方特色险种政策创新。保障范围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险种共52个种类,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牧家禽、水产养殖、花木种植等所有种养品种。特色农产品相关保险遍地开花,推出“生猪期货价格指数保险”“鱼饲料成本价格指数保险”“畜禽养殖饲料期货价格保险”等产品,满足农户多样化保障需求。三是推动政策性农房保险助力“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继续推动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在全市镇街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为全市25万家农户提供农房保障金额280.66亿元,累计处理理赔案9宗,已支付理赔金额10.86万元。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开展全民金融素养提升系列宣传活动、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普惠金融政策“入镇下村”活动等,提升镇村居民对金融政策的知悉度、增强村民金融消费安全意识、风险责任意识和诚信契约精神。五是落实选派驻村金融助理工作机制。组织7家银行机构派出221名金融助理下沉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开展金融服务对接工作,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的金融助理人才队伍,将融智与融资高效集成,有效带动资金和金融服务下沉,打通金融服务镇村的“最后一公里”。六是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发现客户、创新产品、动态管理信用风险,开展信用村“整村授信”,扩大万村建设金融资源投入。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已指导银行机构对237个村(社区)开展整村授信,预授信金额合计592.62亿元。
(三)持续开展“三圈”建设,提高城镇服务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与统筹推进。紧扣省级“1+4+7+9+N”建设要求,高标准推进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全市15个建制镇均已完成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把中心镇试点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融入到典型镇建设规划中。今年,我市充分利用专项债政策的窗口期,聚焦城中村微改造、居住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空间优化、七个一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引导镇街精心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通过合力规划与资源整合,全力打造“一个镇中心”,提升镇域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为做好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市级资金+社会助力+专项债申请”三措并举解决资金问题,2024年争取市级资金2665万元专项支持典型镇建设,同时创新出台鼓励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政策,吸引超200家建筑业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帮扶金额超3亿元。2025年组织多场专项债申报培训,制定统一规范的申报指引,协助镇街梳理项目资料,精准对接政策,确保专项债申报工作高效、有序。三是建设便捷生活圈,制作“中山美食地图”“夜经济地图”,开展夜间消费示范集聚区认定;优化社区卫生服务,2023年打造24个示范站,2028年目标实现100%标准化建设。四是做好托育服务,推动全市托育机构达661家(托位2.6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全省前列;推广“医育结合”模式(博爱医院获评国家级实践基地),推动落实用水用电优惠及个税抵扣政策。
三、关于“特色挖掘、品牌打造,提升城镇文化能级”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一镇一特色”文化规划。一是差异化打造文化品牌。提炼“一镇一节”IP,集中打造一批本土文化精品。2024年全市各镇街以“文旅新生活,乐享趣时光”为主题,围绕演出、非遗、夜游、美食等消费热点,打造2024年第十四届中山西区醉龙文化嘉年华、2024年中山市沙溪镇非遗旅游文化周、2024年第四届神湾菠萝文化旅游月暨投资经贸交流会等9项文旅促消费重点活动,充分挖掘节日经济消费潜力,带动文旅消费4.25亿元,打造民俗节庆文旅品牌。二是挖掘镇街名人文化资源。挖掘大涌镇南文村萧友梅、火炬开发区大环村吕文成文化名人故里资源,讲好名人故事,以打造两个文化村为目标,以乡村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火炬开发区充分利用大环小区吕文成故乡的地理优势,以吕文成纪念馆为核心,结合吕文成粤乐主题香山书房,打造集展览、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吕文成纪念广场,成为展示粤乐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利用“文化会长”挂点社区工作,引入区音乐舞蹈爱好者协会开展粤乐普及和推广,举办“粤乐文化专场” 活动打造大环吕文成粤乐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人文资源挖掘和文化精品打造。一是提升城乡文化能级。持续擦亮“人间烟火气 湾区好生活”文旅IP,成功举办2025年广东乡村文旅消费季暨中山乡村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以南区街道曹边村为核心主会场,串联全市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启动仪式+配套活动”组合拳,涵盖启动仪式、文艺演出、技能大赛、主题市集等主会场活动,全域辐射推出“中山荔枝文化嘉年华”“粤港澳大湾区自媒体采风”“乡村旅游短视频大赛”等9项配套活动,共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全市乡村文旅消费收入约1.2亿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活动线上平台发布图文、短视频超5000篇,阅读量突破1亿次,《中国旅游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深度采写报道20余篇,实现品牌传播从“本地热门”向“湾区知名”跨越。二是活化传统村落载体。聚焦乡村群众实际需求,将金色大地音乐会场地设置在田间地头、山林塘边、公园绿地、乡村文化广场等,推动音乐艺术和田园风光有机融合。如在古镇镇举行的金色大地音乐会,依托灯都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园景在湖面升起一轮“明月”灯饰造型,环湖搭建主副舞台三天轮动演出;在五桂山南桥村知青茶场、大尖山露营公园举办的金色大地音乐会,利用本土生态资源禀赋,以星空为幕、以青山竹林为景巧妙搭建舞台,绘就一幅独具特色的“百千万工程”实景图。金色大地音乐会立足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乡村特色,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为载体,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向村民和游客呈现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生活,吸引更多青年扎根农村,唱好“百千万工程”的大地飞歌。
(三)策划提升文化IP影响力聚人引流。一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以“文旅中山”官方账号集群(视频号、抖音等)为核心,联动小红书、微博、携程旅行等10多个主流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创意短视频、图文攻略、场景直播等形式,配合达人营销、话题互动、流量投放和大咖互动,实现中山文旅资源立体化传播。今年以来,文旅中山全媒体矩阵内容传播覆盖受众超3000万人次,显著提升“人间烟火气 湾区好生活”城市文旅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借势高端媒体平台,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深度对接省文旅厅宣传资源,促成中山文旅亮相央视频道《当燃龙舟 粤拼粤勇》《我的家乡我代言——请到广东过暑假》等节目,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专题节目《“全运来广东 粤游粤轻松”——广电融媒体广东行》,借势央媒、省媒的辐射效应,提升中山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三是联动头部达人共创,激活中山文旅热度。成功承办“请到广东过大年”之“与辉同行·阅山河”广东专场——中山直播活动,依托董宇辉个人IP影响力,实现23.3万人次实时在线观看、2000万点赞互动的传播效果,成功输出中山文旅品牌。围绕五一、暑期等旅游旺季,结合市场热点需求推出亲子研学、潮玩休闲、乡村体验、毕业旅行等主题线路,联动百万粉丝KOL实地采风拍摄,并与“文旅中山”官方平台进行内容共创,定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市场推流,有效触达目标客群。
四、关于“风貌重塑、共建共享,提升城镇环境能级”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注重城市设计亮化工作。我市印发《中山市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方案》,将镇域风貌提升作为重要内容,系统规划并推进一批标志性示范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打造岐澳古道传统古村落风貌带、岭南水乡精品风貌带、西江“百里画廊”风貌带等特色风貌示范带,同步推进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香山古城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下一步全市各有关部门将积极落实《中山市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方案》工作部署,推动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以点带面推动镇域环境风貌从局部改善向全域协调跃升,助力城乡形态与品质同步升级。
(二)创新激发公园绿美活力。我市积极探索“公园+商业”消费模式,利用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开展促消费活动。今年五一期间举行“酒店之夜”公园音乐会,通过争取喜来登、国际、富华等酒店支持,在西区的岐江公园举办小型音乐会,设置展销摊位,配套开展酒店推介和旅游推广,助力“岐江西”高端酒店集群发展,激发公园消费活力。此外,同步在岐江公园举办“星空之下”露天电影活动,播放当下热门电影,吸引市民游客前往体验,持续聚人气、促消费,点亮岐江夜经济。
(三)深入开展美丽圩镇建设。一是高标准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建设,逐一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把关,争取项目又省又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邀请省级专家把脉问诊,同时强化分片挂点督导。目前全市已建成150个“七个一”项目,圩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二是汇聚多方力量协调建设。出台鼓励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政策,通过信用加分、评优评先等手段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吸引超200家建筑业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落地帮扶项目850个、帮扶金额超3亿元。同时组建12支含建筑师、规划师的技术团队,挂点镇街,建立“一对一”技术服务机制。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百千万工程”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