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政协委员工作站:
你们提出的《关于积极参与共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促进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第134121号)收悉,经综合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翠亨新区、五桂山街道等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概念。《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集中资源打造“黄金内湾”,依托各类重点平台,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和高等级公共服务资源向环珠江口地区集中配置,打造国际一流的湾区门户。提案建议中山积极参与共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贯彻落实了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和省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工作要求,政治站位高、指导意义强。提案对于我市战略载体能级不足、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滞后、国际化和人文软实力存在短板的问题分析较为中肯,提出的加快深中大桥产业拓展轴建设、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等建议,对我市抢抓机遇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市发展改革局及相关会办单位予以吸收采纳,并切实融入今后的各项工作中。现对你们提出的具体建议逐条回复。
一、关于“加快深中大桥产业拓展轴建设,促进珠江东西岸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2022年6月,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近年来,中山抢抓深中通道通车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对接深圳、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推进务实合作,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方面,推动构建跨市域发展规划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对接。营商环境方面,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构建透明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建设审批效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产业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联动,以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推进产业合作,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交通方面,以基础设施为先导拓展中山与周边地市的发展空间和腹地,共同加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公共交通谋划对接。创新方面,夯实创新基础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运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加强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城市间社会治理合作。深中两市构建了“海陆空铁”综合交通网络,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同步通车,深中航空港、跨市公交专线同步启用,深江铁路中山段加快建设,新中山客运口岸实现通航,深中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深中两市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深中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启动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深中公积金实现互认互通,两地医保联网结算持续扩围,“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735项。翠亨新区引入深圳医社保自助服务机,实现少儿医保参保登记、税务登记等超110项深圳业务在中山“一端受理、一网办理”。
下一步,中山将持续深化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强深中高水平全方位务实合作,坚持市场化机制和政府推动,深化产业创新资源对接共享,强化营商环境、文化旅游、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等合作,营造跨市无感的生产生活环境,携手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黄金内湾的智能制造升级”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出台《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的实施意见》,深入对接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圳“20+8”产业集群,全面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做大做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依托“工改”腾挪空间,跨镇街规划建设健康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岐江新城智慧港等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为深圳重点产业链主企业量身打造专业配套园区、定制化标准厂房。与深圳共同规划建设深中经济合作区,谋划产业协作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推进全市各类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小微园等平台整合升级,形成“10+1”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即10个省级以上园区(包括2个高新区、3个省级经开区、5个省级产业园),以及1个省级化工园。借力深圳“数字+”“设计+”赋能中山产业升级,积极对接引进华为、华工能源、黑湖科技、中软国际等多家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平台,20家深圳企业入选中山百家数字化智能化供给生态资源池名单,推动共建华为(中山)产业AI促进中心。积极探索“深圳设计+中山制造”模式,推动深圳浪尖设计集团“D+M”湾区设计产业港项目落户翠亨新区,联合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开展工业设计大赛。翠亨新区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深中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修订完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深中产业协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备充足的承载空间。
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将深圳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与中山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充分对接,不断开拓“双城联动”产业合作新模式。借力深圳“数字+”“设计+”“AI+”资源技术,积极推进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大力探索实施“智能家居”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转型“中山模式”。
三、关于“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黄金内湾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近年来,中山大力夯实创新基础能力,推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运用。积极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需求夯实基础创新能力。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聚焦超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研制和低温技术研究前沿,为深圳、东莞、惠州的大科学装置提供先进低温技术和装备支撑。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成立大湾区新药发现国际研究中心,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单位开展项目研发、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等多层次合作。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与香港都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光电科学与管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市科技局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建立清单式合作对接机制,构建起政府与机构、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多层次创新合作架构,促进两地创新资源合作共享。2024年深中两市科技部门联合举办创新资源对接会,近400名深中两地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会,发布中山企业技术需求超300项,超30项深中合作项目集中签约。2023-2024年,对接深中科技合作项目60余项,深中技术合同交易额近1.5亿元。开展深中两地孵化器交流,中山留创园与深圳市留创园共建深中留创园现代服务业专业园,与7家深圳孵培机构共建深中产业孵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区域创新协作格局。翠亨新区不断强化与港澳、深圳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项目对接。深中(翠亨)对外交流合作中心启用,推动链接国际资源、赋能企业出海。高标准建设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研究制定“港澳青创12条”实施细则,创办“澳中·创客π”等创业孵化服务品牌,加速链接港澳优质资源。揭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下一步,中山将进一步加强与深圳、香港、广州等城市的创新合作,支持中山各类研发平台与上述城市的机构深化合作,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四、关于“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助推世界级人文黄金内湾建设”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中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向好、民生福祉改善,并积极拓展与周边城市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教育方面,编制《中山市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对翠亨新区幼儿园、中小学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中远期预留高校用地,为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创造条件。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探索“高校+基地办公室+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协同创新育人模式,2022年1月至2025年7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累计370人;2022-2024年,省下达中山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增长10%。文化旅游方面,围绕“人间烟火气、湾区好生活”的文旅城市发展目标,印发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等文件,积极打造文化地标,建成中山市博物馆新馆,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展会,开发咸水歌、醉龙舞等非遗元素文创产品,结合小榄菊花会、红木家居展等产业IP,打造“国潮商海”精品,通过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输出“中山制造”文化衍生品。医疗卫生方面,积极引入港澳优质医疗资源,中山陈星海医院成功改制成为我市首家二级甲等粤港混合性股份医院,落地“港澳药械通”政策。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开展医疗合作,与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建设“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中山市中医院成为我市首家获批的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适用公立三甲医院,将于年底前正式开展服务,届时持长者医疗券人士可直接到专窗报到,同时提供粤语导诊及行动不便人士的院内电瓶车接送等服务。人才服务方面,深入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推动人社领域人才服务办事项目平台集约,打造“10分钟人才服务圈”,指导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举办人才生态馆香山书房“人才阅·阅人才”、中山人才公园“核能科技展”启幕、“芳草行动·智汇百千万”特聘人才下乡巡回服务等活动,参与的人才约2250人。将人才安居保障范围全面覆盖港、澳、台青年,助力人才在中山舒心居住、安心创业(就业)。截至目前,累计供应市级人才房515套,出租率77%,394名人才轻松实现“拎包入住”。翠亨新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品质升级蝶变,2024年新建成通车道路35条超25公里,南中城际香山站有序推进,广珠城际翠亨站开通运营,揭牌成立中山市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中山信创实验室平台,建成全市首个无人机低空遥感智能识别自动巡查项目。五桂山街道务实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结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沉香文化、古道文化等,打造集研学旅居、休闲旅游、生态康养为一体的湾区微度假旅游胜地,引进密林水语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五桂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和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下一步,中山将深入学习借鉴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建设和治理经验,进一步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助推人文湾区、健康湾区、休闲湾区建设。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中山参与共建黄金内湾、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