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重振虎威,奋力推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对提案内容的总体表态
提案深入分析了中山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问题,从体制机制、城市格局、重大平台、交通建设、土地利用、招商引资、稳企安商、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区域合作等十个方面系统提出了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对我市奋力实现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提案内容的归纳分析
提案认为中山发展既面临境外疫情扩散、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区域城市竞争加剧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也存在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大平台大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滞后等内部矛盾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案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推动大改革,逐步破解体制机制之弊;二是重塑大格局,实现城市高品质发展;三是构建大平台,培育我市未来转型发展增长极;四是建设大交通,打造湾区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五是实施存量土地调控政策,逐步实现腾笼换鸟;六是创新招商政策,大力引进全球优质企业;七是建立企业档案,精准培育全市潜力企业;八是实施大创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九是大力引人才,蕴育全球人才向往的热土;十是加强区域合作,左右逢源借势发展。
三、关于提案建议的具体答复
(一)推动大改革,逐步破解体制机制之弊
1.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稳步推进规划区域调整
行政区划变更,是中山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对新时代中山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的有关部署,我市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变更各项工作。目前,小榄镇、民众街道、南朗街道已挂牌成立。为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我市将继续推动火炬开发区与民众、翠亨新区与南朗融合发展,深化小榄镇和东升镇合并相关工作,尽快在全市形成改革示范效应。一是明确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职能。按照“区域党建事务由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统筹,经济事务由火炬开发区负责,社会(含执法)事务各自负责”的原则,科学配置火炬开发区职能,优化设置开发区内设机构。二是推进翠亨新区统筹南朗发展,深化落实翠亨新区机构编制调整方案,按照“区域党建事务由翠亨新区党工委统筹,经济事务由翠亨新区负责,社会(含执法)事务由南朗负责”的原则,继续做好翠亨新区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三是加快整合资源提升能级。推动火炬与民众、翠亨与南朗、小榄与东升整合人、财、物各类资源,统一组织管理和规划建设,逐步推动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一体化,加快产生“化学反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优化对企服务,整合提升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供给,打造竞争力强的“动车组”。
2.改革税收分成和财政转移政策
我市自2012年起实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市与镇街税收名义上分成比例为6:4。近年来,我市不断调整优化税收分成和财政转移政策,采取税收基数返还、税收激励机制以及转移支付等措施,对财政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并对标准收支存在缺口的镇街给予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全力提高各镇街财政收入均衡性。镇街财政实际可支配财力从最初的四成提高到二次分配后的六成以上,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将结合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等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税收分成和财政转移政策,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3.改革镇街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运行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目前,我市镇街领导班子考核指标设置了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所占分值权重较大,由市统计局负责统筹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根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发展新格局,坚持既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又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分为主城区、高技术开发区、实体经济兴镇、生态保护区4个评价区域类型,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引导镇街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翠亨新区统筹南朗发展的考核工作,拟定考核原则,推动考核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重塑大格局,实现城市高品质发展
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是我市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加快重构城市发展新格局。一是全面加快翠亨新区建设。开展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研究,统筹产业布局、商住配套、公共服务,集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新城、湾区国际医疗城、湾区未来科技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西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示范区、西湾医药与健康产业园等高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二是推动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强化火炬开发区创新发展主引擎作用,加快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启动建设,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健康基地等平台载体,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三是稳步推进岐江新城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商务、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招引超高层地标综合体、欢乐海岸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扎实推进场馆、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城市未来“新客厅”。接下来,我市将结合“3+4”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继续高水平打造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核”,加快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牵引我市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大平台,培育我市未来发展增长极
1.全力推进“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
为破解当前中山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资源碎片化、平台能级低、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去年10月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着力以大平台引育大产业。“3+4”重大产业平台涉及19个镇街,规划研究总面积达1002平方公里,超过全市域面积的56%,覆盖面广,对我市转型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7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重点明确各产业平台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全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整备,相关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城市设计稳步推进。在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统筹考虑生态、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体系,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城市设计。目前已完成7大产业平台城市设计概念性方案,翠亨新区南朗片区、中山科学城和南部新城城市设计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市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牵头推进各重大产业平台的具体规划建设工作,目前各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二是连片用地整备初具成效。上半年平台内完成整备用地418.47公顷,其中300亩以上连片用地整备6块,面积153.47公顷。三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积极谋划跨平台高快速路配套连接道路,加快平台土地通平和管网敷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岐江新城配套路网等平台内市政道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下一步,各职能部门将在牵头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完成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整备、城市建设和产业导入,尽快推动产业平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一是主动开展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范围前期研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争取自贸区扩区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邀请国家级智库到我市就纳入自贸区扩区范围的设想进行摸底,集中调研民众、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口岸、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形成中山市参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已建议我市无需再提扩区申请,主要考虑到拓展自贸区属于中央事权,其决定权在国家层面)。二是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制度经验。依托区位优势,加强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南沙、横琴三大片区联动,深度系统复制成效显著的改革创新经验。前期,我市已成功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121项,为加快追赶先行自贸试验区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申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20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方案,争取在省内选择开放水平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建设5-7个联动发展区。借助省的政策利好,我市正积极申报创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通过与南沙、前海、横琴等广东自贸试验区以及其他联动发展区在规划实施、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促进多维度融合,实现政策联动、功能互补、优势叠加,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做出积极贡献。
3.加快整合工业园区资源
加快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推动园区资源整合,是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梳理分析各工业园区情况,研究制定《中山市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按照《中山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中山市旧厂房升级改造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和鼓励低效工业园区改造。上半年已启动旧厂房改造项目18个、面积52.9公顷。聚焦加快工业园区资源整合,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工改工”相关政策,加快高标准厂房实施细则落地,赋予镇街更大自主权,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
(四)建设大交通,打造湾区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我市位于大湾区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区域为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紧抓深中通道通车前的“窗口期”,发起交通攻坚战,加速构建构建高铁、城轨、高速、快线、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加快对接湾区高速路网。推进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外环高速、香海大桥(香海高速,含支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四纵五横”的高速路网,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航空机场、交通枢纽、港口码头的对接联系。推动西部沿海高速申堂互通、广澳高速岐江新城南出入口等项目,提高现有高速服务能力。二是积极参与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南沙港铁路客运化工程有序推进,黄圃站、东凤站站房建筑及配套工程方案基本形成。深江铁路成功争取中山北站、中山西站(横栏站)站房面积扩容。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项目可研报告初稿已编制完成。中山站、中山北站纳入珠西地区“三主四辅”枢纽布局,“站城一体”规划有序开展。三是加快市域干线路网建设。重点打造“二环十二快”主干线骨架。其中,“一环”已基本实现快速化,“二环”中北二环建成通车,东二环、西二环建设稳步推进,南外环改造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十二快”中翠亨快线、三角快线(港口段)、横栏快线、G105北线、黄圃快线(黄圃段及阜沙段主线)、坦洲快线金字山互通至G105互通段主线等干线公路均已建成通车,民众快线、南朗快线、G105南线、金字山互通等多个干线公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四是加快港口航运发展。完善中山港马鞍港区客运枢纽交通配套设施,实现客流快速便捷安全的集散,提高吸引力和辐射力,打造湾区西岸异地候机客运中心。
(五)实施存量土地调控政策,逐步实现腾笼换鸟
土地“碎片化”、缺少连片产业用地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燃眉之急”和“心头之痛”。对此,我市铁腕整治土地、规划乱象,扎实开展土地整备,大力盘活存量用地,加强重点领域土地供给,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一是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出台《中山市批而未供用地清理盘活工作方案》《中山市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工作方案》,2021年上半年全市盘活批而未供用地263.93公顷,处置闲置土地248.27公顷。二是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储备土地台账管理、委托管理及土地临时利用招租等管理机制,制定年度土地收储计划。2021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收储土地197.44公顷,现存土地储备量3203.64公顷。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用地保障。2021年上半年,共批准批次用地面积共381.41公顷,全市累计使用用地指标301.14公顷,其中98.9%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平台、重点产业和民生项目。
(六)创新招商政策,大力引进全球优质企业
以高质量招商推动我市产业聚集发展及转型升级,对推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21年上半年,已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70个,总投资额988.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60个,总投资额208.5亿元,推动宝龙城、美国晶典、蓝晨科技等投资额超10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在招商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力实现招大商、招好商。一是深化产业链招商。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期,开展强链、补链、拓链精准招商。引进彩迅工业智能显示、英维克(中山)生产基地等一批行业带动性强、技术领先的产业项目,推动石药集团、上海药科所等龙头标杆性项目落地;引入得意电子精密连接器生产项目、为勤电子元器件项目等重点产业项目,进一步推动上游产业做大做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瞄准突破新药高端研发等关键性技术,大力促成康方湾区科技园、中美冠科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落地发展。二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快布局全国重点城市招商办驻点,加强与各地市重点商协会、科研机构对接合作,结合会员企业对外投资、科技研发、产业化应用等重点信息,主动开展靶向招商。用好用活“328”等重要平台,多领域、多层次推介中山投资环境,让更多高质量的潜在投资者熟悉中山、投资中山。三是加强项目准入评审。修订《中山市招商引资意向供地项目(产业类)准入审议工作指引》,从产业准入、产业规划、项目贡献、环境容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评价机制,规范全市招商引资意向供地项目(产业类)准入及审议流程。加强镇街及部门联动,深入项目拟落户镇街开展实地考察,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对已通过供地前准入评审的项目进行月度管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四是做好项目落地后跟踪管理。聚焦“亩均效应”,谋划建立部门、镇街联动的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对项目落地后投资进度、产出效益等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管理,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产、提高经济效益,全力提升我市招引项目总体质量。
(七)建立企业档案,精准培育全市潜力企业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我市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工作,坚持精准帮扶、分类施策,着力构建促进企业梯队成长的体制机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一是加强企业上规上限培育。充分利用产业大数据分析平台挖掘潜在上规企业,建立上规上限培育企业名录库,遴选效益高、前景好、潜力大的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分批分类扶持企业上规上限。二是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双培育”计划。出台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专项政策,通过营业收入突破、入学服务、人才激励、技术改造、创新发展、质量品牌等专项扶持龙头企业,在研发、人才、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并购、用地、管家服务等方面扶持领军企业。今年上半年已认定龙头骨干企业14家,目前正在组织开展领军企业候选企业专业评估工作。三是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出台推进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定向培育、动态管理、注重实效、激励扶持”的原则,遴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名录库,从高增长、技术改造、现代企业制度、人才、融资、市场开拓、服务等专项进行扶持培育,力争到2024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认定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全市认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00家以上,单项冠军培育企业20家以上,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第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正在抓紧评审。四是积极培育壮大总部企业。加强总部企业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主动走访总部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总部企业VIP服务专窗”,便利总部企业办理涉企事项,建立企业需求电话、网络反馈渠道。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年内计划新增认定总部企业5家。
(八)实施大创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山科技大学建设,补齐中山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其中,加快建设中山科技大学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写入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将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2021年5月11日召开中山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于今年下半年启动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二是科技创新重大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山科技创新园项目初步设计招标已完成公示,正在办理勘察和土地划拨手续。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研究院已完成省级事业单位登记注册,进驻临时办公场地开展预研工作。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动工建设并开展团队引进。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增至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411家。
(九)大力引人才,蕴育全球人才向往的热土
一是加快落实人才24条新政。制定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及实施细则,推出配偶就业、社保补贴、企业人才举荐和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等多项措施。2021年上半年,重点推动实施全日制本科生落户津贴和青年人才奖励金两大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二是建立柔性引才长效机制。根据我市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特点,努力探索柔性引才工作方式方法,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返聘等方式,柔性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共引进博士后12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名、海外博士2人。三是发展完善人才承载平台。做大做强博士后工作平台,新增省博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加大大师工作室平台建设,全市已成立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1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加快建设国家级留创园平台,谋划建设40亩新园区。四是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坚持“一流服务吸引一流人才”理念,将人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构建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开展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等优先发展产业,先后举办武汉、西安两场博硕人才专场对接活动,今年下半年计划组织我市重点企业到成都、重庆、武汉、南京等地开展产业专场对接活动。
(十)加强区域合作,左右逢源借势发展
作为珠三角重要城市和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我市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加快与大湾区城市合作步伐,积极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努力在参与“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变区位优势为发展胜势。一是大力推进深中一体化发展。落实支持和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研究,深化与深圳在创新、产业、公共服务、通勤体系等方面对接合作,积极争取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率先在中山复制。二是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加强空间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港口航运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民生设施共建共享。三是谋划建设珠江西岸都市圈。联合珠海、江门共建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积极参与集聚发展区建设方案研究,推动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链条在珠江口西岸优化布局和合理分工,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事项对接,加强跨市域生态环境联合整治。四是积极推进与港澳合作。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补贴政策。优化跨境民生服务,为港澳居民在中山创业、居住、教育、医疗等提供便利条件。持续推进“1+1+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增入孵港澳团队8个、累计在孵港澳团队29个。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委对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8月17日
(联系人:黄勉,联系电话:883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