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镇党委书记邹小龙主持召开东凤镇“工改”现场推进会,镇领导班子成员,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科副科长张嘉良、市自然资源局第二分局副局长张毅,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研究所所长钟振远,万洋科技城项目总经理姚江华,镇发改统计局、工科商务局、城建管理局、城建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及各村(社区)书记参加会议。
会上,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冼嘉涛汇报了东凤镇“四个半年”计划有关情况;镇党委副书记刘瑶通报了超时锌铁棚及新增锌铁棚违建执法的工作情况;各村(社区)书记依次汇报本村(社区)“工改”情况。
其中,同安村书记梁程生表示,将密切跟进辖区内私人自改项目的建设进度,做好企业服务,保障项目按时完工。同时将全力清理超长期合同,将土地使用权收回村集体,同步寻找合作企业洽谈合作方案,争取早日对锌铁棚进行改造升级。
姚江华就项目进展等情况作详细介绍。东凤万洋项目用地约558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预计引进约400家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约11000个。项目定位是打造家电产业零配件一站式选配中心,可全面承载“工改”后的各类中小企业落户,将散乱小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助力东凤小家电产业基地升级。项目目前正在按计划建设,已报建并开建72万平方米,9栋厂房+2栋配套已建结顶面积13万平方米,3栋厂房+1栋汽车楼在建施工面积60万平方米,2栋厂房报批报建2万平方米;目前,已招商20家企业,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年税收超2000万元,解决就业约1000人;今年12月示范区首批次厂房将实现“竣备即交付,交付即投产”。
钟振远提出五个观点:
一、创新驱动发展,“工改”赋能未来,“工改”是东凤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山工业强镇,东凤镇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改”决策部署。面对土地资源约束与产业转型压力,以“工改”破局,既破解了发展空间瓶颈,又构建起“筑巢引凤—凤凰涅槃”的产业升级闭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引擎。在具体工作指引中,工作内容涵盖土地利用、园区规划、稳企安商、以商招商、金融支持、执法倒逼等6个方面。通过“工改”23条,可见村镇工业改造升级、城市更新及省厅环境治理、执法工作的成功案例。
二、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依法依规,引鱼过塘,旧棚退场
一是民乐社区:集体经济的华丽蜕变
作为全市首个村级“工改”项目,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的改造堪称典范。这个占地51亩的园区,改造前是容积率不足0.8的锌铁棚,年亩均产值仅176万元。通过实施九层高标准厂房建设,如今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吸引泛华精细化学品等规上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4.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从改造前的445万元跃升至6045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园区周边新建的39亩体育公园,让企业员工和居民真正享受到“工改”红利。
二是小地块改造:10亩地以下的产业革命
这个占地仅3亩的国有地块,通过“工改”政策支持,将800平方米的锌铁棚升级为8000平方米的5层现代化厂房。企业创新设计楼上停车场,既解决园区停车难题,又实现空间高效利用。这种小地块大产出的模式,已成为东凤“工改”的特色名片。
三是梁木锡项目:18个动工项目的缩影
这个占地15亩的改造项目,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地质勘察和基坑施工,即将进入首层建设阶段。项目建成后,1.2万平方米的厂房将创造6000万元的年产值和225万元的年税收。
三、“工改”蝶变,空间魔力激发活力
一是工业地块蝶变:安乐村联合改造项目
作为全镇首宗贴临建设示范项目,安乐村5.67亩低效用地通过“消防合规+规划适配+空间挖潜”的创新模式,建成2栋总建筑面积9600㎡的高标准厂房。改造后实现三大突破:产值跃升:预计年产值从改造前不足500万元提升至2268万元,税收增长超4倍;空间优化:采用汽车上楼设计,二层停车场解决工业园区停车难问题,三层以上为无尘车间;产业集聚:吸引3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智能家电配件微型产业链。
二是桥下空间重生:伯公社区全龄友好公园
伯公段桥下空间改造堪称城市“边角料”治理教科书。功能再造:将难以利用的8000平方米场地划分为运动区(2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休憩长廊、健身器械区等6大功能区;民生温度:264万元投入带来日均300人次的社区活力。海绵设计: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组合,解决原有积水问题,获评“中山市海绵城市示范点”。
三是商业地块创新:凤巢湾文创引擎
凤巢湾特色街区改造展现小地块文化价值。品牌化运营:设计凤凰IP形象“湾湾小凤”,开发钥匙扣、3D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夜经济激活:美食长街集聚42家商户,周末单日客流量达1.2万人次,带动周边物业租金上涨35%;历史传承:改造中保留渡轮、粮仓等历史元素,建成民俗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
四、“工改”背后的东凤精神
东凤镇“工改”的成功,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高效服务、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群众的全力支持。这种“政企同心、上下联动”的东凤精神,正是“工改”取得突破的关键。
五、展望未来,“工改”再出发
站在新的起点上,东凤镇将继续以“工改”为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东凤镇的“工改”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为中山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张嘉良表示,东凤的“工改”工作扎实,改造项目批复数量逐年提升,从过去的一年几个到十几个,再到今年已批复超二十个,今年批复数在全市位列前茅,市局会一如既往支持东凤的“工改”工作。
张毅表示,作为服务镇街的基层分局,第二分局与东凤镇的沟通紧密且顺畅,分局从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全力支持东凤镇的“工改”项目推进;同时,通过提前预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机制不断提升项目审批速度,促进东凤镇“工改”项目顺利落地、早日投产。
邹小龙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市自然资源局、市自然资源局二分局及市规划设计院,就全镇“工改”工作给予的鼎力支持与专业指导,致以由衷感谢和崇高敬意。他对当前“工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万洋科技城项目的顺利推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万洋科技城不仅集中体现了镇党委、镇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清晰思路,更生动展现了令人瞩目的“东凤速度”与攻坚克难的“东凤精神”。
他强调,东凤镇未来的产业发展将聚焦于核心零部件领域,通过推动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研发,激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市场溢价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在此基础上,将逐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依托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培育涵盖研发、设计、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精尖技术在内的产业生态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要求全镇上下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拓展思路、靠前服务,积极调动大中小地块产权人和“企二代”参与“工改”的主动性,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助力“工改”工作向纵深推进,以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工改”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要主动响应、及时解决地块产权人的各类诉求,在施工、报建、设计、方案制定等关键环节提供全方位支持,加快项目进度,力争实现一批“竣备即投产”项目。
二要坚持一手抓“四个半年”计划,一手抓执法。既要通过“引鱼过塘”的方式精准服务、有效留住本土企业,又要以严格执法推动“旧棚退场”,为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在助力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周边产业链协同整合,加快构建上下游联动、空间形态优化的产业格局。
三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镇村干部要秉持“还是觉得你最好”“每天爱你多一些”的服务理念,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快速响应、全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诉求,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东凤的温度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