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2000771891286U/2019-00052 分类:
发布机构: 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成文日期: 2019-01-24
名称: 文化广电旅游局局属单位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01-2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文化广电旅游局局属单位

发布日期:2019-01-24  浏览次数:-

    孙中山故居
  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8661112,孙中山先生在这里诞生,他的童年以及青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是一座以孙中山故 居为主体,以翠亨民居展览和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为附属陈列和公园式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 、孙中山主持修建的。它具有中西合璧、坐东向西、窗多门多、周围连通的特点。1892年至1895年间孙 中山经常在这里居住,曾为乡亲治病,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撰写《上李鸿章书》,提出改革政见。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回乡,在这里小住三天。室内保持了孙中山先生在此居住时的情景。 孙中山故居前院北侧水井旁是孙中山出生的老屋屋址,南侧有他1883年栽种的酸豆树。孙中山故居于 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亨民居展览通过复原、仿建几所典型的清末民居,再现孙中山成长初期翠亨村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及当地的民俗风情。

  孙中山纪念馆建筑在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西北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 资4000万元人民,它是在其前身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的基础上重建。该项目由中山市政府立项,国家 文物局批准建设,于19991112孙中山先生诞辰133周年纪念日举行落成剪彩仪式。新馆的建筑、装 修、布展等设计和施工达到较高的水平,馆内机电和电子设备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先进,智能化程度较高,展览形式设计与展览内容浑然一体,构思新颖独特。另外,纪念馆还建有大面积的展览厅、多媒体报 告厅、贵宾接待厅及其他配套功能,是国内同类纪念馆中硬件设施最好、最具规模和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馆舍之一。

  此外,该馆馆内还有孙中山儿时听太平军反清故事的榕树荫遗址、参加田间劳作的"龙田"和青年时 试验炸药的"瑞接长庚"村门等参观景点。另外,该馆还负责管理翠亨村内20多外文物景点,其中陆皓东故居和杨殷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
电话:
(0760)5501691
传真:
(0760)5503738
邮政编码:528454

     

   中山市文化馆
  中山市文化馆新楼坐落于中山市东区博爱路五路2号,建筑面积7192平方米,楼高五层。内设展览厅2个,可供各类文化展览和其他实物产品展览之用;综艺厅1个,可作各种小型演出之用;舞蹈排练厅4个,内有钢琴、音响、投影等现代化排练设施;琴房16个,供钢琴及其他乐器教学用;录音棚1个,可录制各种伴奏音乐和舞蹈音乐;美术书画室4个,可供静物写生等美术训练用;还有电化教室及各类活动室一批,供市民学习及开展活动之用。
  文化馆现有在编人员23人,雇员8人,馆长赵幼云,副馆长麦伟光。部门设置分6个部门,即办公室,文艺创作调研部、群文活动策划部、艺术培训辅导部、文化综合开发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凭着这些先进的硬件设施,市文化馆将群众文化活动扩展到全市城乡,除经常在大楼内开展阵地活动外,长期深入农村、社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我市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将文化工作重点转到农村,有力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市文化馆主动将工作重点转到为全市农村服务上来,义务为农村镇区组织文艺演出227场,举办了各类文艺培训班52期,使农村业余文艺骨干3000人受到培训。我市镇区文化站建设突飞猛进,成为全省第一个消灭二级站的地级市,其中特级站19个,一级站5个。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导向性文化活动,为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作出贡献。继近年连续在我市举办全国合唱节,全省戏剧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后,去年同时举办市第二届中山合唱节和第二届社区艺术节,历时五个月,举办演出、展览、文艺下社区等活动180场次,参演人数达6000人,观众达20万人次,有力地配合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三、认真抓好业余文艺创作,为我市文明建设提供精神食粮。近年来市文化馆排除社会上的各种干扰,认真抓好业余文艺创作,使我市文艺创作成果从全省倒数第二跃居至全省前五位置,近年来我市在全国获奖89 件,全省获奖205件,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加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群文队伍。市文化馆只有二十余人,要承担全市文化工作任务,没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是根本不行的,所以,多年来市文化馆特别注重队伍建设,团结、奉献精神已成为全馆的精神支柱,敢打敢拼,勇于奉献蔚然成风,群艺馆连续11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支部,2003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明单位。

地 址:广东省中山市岐关西路26号三楼
  电 话:(0760)8924910
  传 真:(0760)8924910
  邮政编码:528400

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9月28日,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址为1934年建成的中山县侨立医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筑,主楼三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中山市博物馆下设:中山美术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和孙文纪念公园展览馆。
  中山市博物馆成立后,开展了对中山境内的文物普查、征集和发掘等工作,先后发现了龙穴遗址、白水井遗址等一批新石器时期、商周、战国、汉代的文化遗存和遗物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中山市博物馆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中山市文管办一起对龙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彩陶器、夹沙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彩陶圈足盘、彩陶碗等彩陶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彩陶器,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馆藏文物以地方出土文物为主,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名人字画、革命文物等几大类。
    近年举办和引进了“中山出土文物展”、“馆藏书画展”、“广东省陶瓷藏品联展”、“方成捐赠名家书画展”、“秦始皇兵马俑展”、“大唐雄风——唐太宗昭陵宝藏展”、“广东清代贡品展”、“远古的呼唤——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等一大批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强的展览,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送展下乡、到学校,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中山美术馆于2002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中山市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美术馆,位于西区岐江公园内,是一座楼高两层、钢结构、拥有2000平方米展厅的具有欧洲先锋派的美学意念及后工业时代特色的建筑,它将在提高我市的城市文化品位,培育高雅的艺术氛围,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向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式对外开放后先后举办了“中日书法家作品交流展”、“中山籍著名漫画家作品展”、“馆藏中山籍名家书画作品展”等高雅的艺术展览。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1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内,该馆将集文化和旅游为一体,主要展示中山早期(以清末民初为主)商贸发展和商业历史文化的演变脉络。它的建成将大大提高和丰富文化旅游步行街的文化积淀和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山人的爱国爱乡之情。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于2005年5月18日建成并正式对外试展开放,位于市博物馆副楼,它的建成活现了我国收音机历史,展示收音机文化,成为我国首家收音机博物馆,填补我国收音机历史的空白,是我市特色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中山市博物馆近年编辑出版有《中山历史文物图集》、《中山博览》、《中山老行业》等。  
中山市博物馆及各分馆开放时间为:9:00—17:00  。
地址:中山市孙文中路197号中山市博物馆
邮政编码:528403
联系方式:
电话:0760—88840408;88849667(周六,日);
         88873686(收音机馆);
         88838581(商业馆);
         88625363(美术馆)
传真:0760-88829109 , 邮箱:zsbwg@163.com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兴中道73号,是中山市人民政府“十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于2003年8月3日奠基动工,于2005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文化艺术中心占地547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368平方米,由演艺大楼和培训大楼两大部分组成,总投资5亿多元。其中,演艺大楼建筑面积23879.87平方米,设有大剧场、多功能小剧场、展览厅、影音演示厅、排练厅、演员化妆间、西餐厅和办公区;培训大楼建筑面积19551.53平方米,设有文化艺术商廊、电影城、美食广场、公共艺术展厅、培训区等,其中戏剧、舞蹈、音乐、器乐、少儿艺术等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38间,包括排练厅、琴房、综合艺术厅等。
       文化艺术中心还设有一个可容纳3000多人的露天文化广场,舞台上配置了一个40平方米的LED大屏幕。广场设置了两个大型喷水池和800多套灯具。大型停车场可容纳近400台车辆停放。
       本中心建筑设计独特,环境优美,是中山市目前的文化地标、市民的艺术殿堂、最好的艺术培训基地、群众首选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是中山市旅游观光的亮丽风景点。
       地址:中山市东区城桂路口
       联系电话:0760—88883351

 

 中山市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坐落于中山市兴中道,其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始建于1988年,1991年11月对读者开放。主体楼高三层,后座书库四层,建筑平面呈“日”字型,建筑面积9144平方米。整体建筑采取园林式设计,环境优雅。自199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馆以来,中山市中山图书馆顺应图书馆事业和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朝着国家一级馆的目标,走上了一条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路子。  

  图书馆现有干部职工45人,馆长3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9人。下设办公室、采编部、借阅部、信息与技术部、辅导教育部五个部门,开设外借书库、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6个一线服务窗口。书库总面积2220平方米,阅览座位585个。  

  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以“外树形象、内抓服务”为指导,以“创新务实、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读者满意”为方针,不断优化藏书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区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市场占有率、促进资源共享,使文献信息资源成为推动中山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使图书馆成为了市民的好去处,为名城中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1年至2003年,上级拨款对图书馆进行了三期工程改造及整体VI形象设计,规范了标识、统一了“导向”,扩充了书库,安装了冷气、增加了阅览区、改善了借阅环境,实现了借、阅、藏一体化现代化服务模式。舒适宜人的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知识家园”。  

  1998至2003年购书专项经费年均为76万多元。文献数量逐年递增,文献类型日趋丰富。现有馆藏46万多册,其中图书41万余册、装订成册的报刊4万余册、孙中山文献、地方文献和海外侨胞捐赠图书1万多册、电子文献及视听资料6千多种,1万多件。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永恒旋律,几年来,我们一切从读者出发,每星期开放时间最高达77小时,节假日不闭馆。海量文献、优质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走入图书馆汲取精神食粮。1998年至2003年,到馆读者约400万人次 、外借册次约122万册次 、流通人次约123万人次 。  

  “阅读导航”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课题。1998年至2003年我们以宣传板报、新书橱窗、网络宣传、广播电台专栏等形式共推介新书刊4000多种。  

  “走出馆门”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几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服务区域,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军营、乡镇、企业。目前我们共建“武警中山支队流动图书站”等馆外服务点19个。定期为服务点送去一批优秀的书籍,在军营、乡镇、企业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营造学习型城市。  

  “献爱心,同发展”,是我们支援贫困山区、支援乡镇图书馆事业以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几年来我们捐赠图书1万多册,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弱势群体服务。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为了提高信息市场占有率,我们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信息技术部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出击,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决策参考》、《参阅信息》等信息资料,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成为领导决策的好帮手;而《燃具信息专递》、《影碟机信息专递》、《中山商会》等信息产品则为企业的生产研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了及时的专题信息。此外,我们加强了检索和咨询服务。2003年解答读者咨询4000多条,完成定题检索课题50多项。  

  自动化、网络化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标志。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1995年率先在采编、流通实行计算机管理,1997年成立了多媒体阅览室,组建了馆内局域网,1998年,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站,让读者从网上走进图书馆,2000年业务系统开始使用ILAS系统,至此采编、借阅等基础业务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2001年将互联网接入升级为ADSL宽带接入,安装了net110网吧安全审计软件,保证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2003年又将互联网接入升为稳定的光纤接入,并申请了互联网真实IP地址,实现了本馆书目数据的网上实时查询。  

  数据库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标志。近几年我们加强了书目数据库和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现有馆藏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字化达95.7%,地方文献书目数字化达100%(不含古籍)。2001年我们引进了TRS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截止于2003年已建成《诗情画意话菊花》和《中山人物数据库》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文数据库。  

  为了落实“广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指导思想,通过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促进中山市文化事业发展,我们与省级分中心签订了“广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协议书,并于2003年11月与24个镇区文化宣传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逐步对全市所有图书馆(室)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为促进资源共享发挥了地方中心馆的带头与骨干作用。  

  “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把图书馆办成市民读书、学习、研究的中心”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1998年至2003年间,每年我们以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周”、“中山市全民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科学知识的阵地和窗口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仅2002年参加读书活动人数达6万多人次。在名城掀起了一股“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  

  此外,我们还积极投入到全市性大型活动中去。在2002年“中山八百年知识竞赛”,2003年“社区知识竞赛”、“优秀藏书社区”和“图书进社区”活动中我们挑起了重担,为世界了解中山搭建了平台,为营造学习型城市,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图书馆是广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为更好地引导小读者在“第二课堂”学习,我们以“少儿读书俱乐部”为据点,开展诗朗诵、故事会、知识竞赛、才艺表演、知识讲座、英语培训、好书推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读者在“第二课堂”里快乐地、健康地成长。  

  为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高雅文化艺术发展,我们充分利用方成展览厅、综合艺术厅为市民服务。做到逢年过节有活动,重大节日有宣传,六年来共播放优秀影片 247部,举办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72场,承办文艺演出113场,举办公益讲座78场,举办“免费精品剧场” 179 场,参加这些活动人数达270多万人次。  

  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一直以来努力扶持区镇、学校、机关、企业和社区等基层图书馆(室)的发展,协助各馆建设并指导她们的管理工作。1998年至今,帮助乡镇文化宣传中心以及社区组建图书馆10个,先后举办“中山市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班”、“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班”,为基层图书馆(室)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乡镇图书馆顺利地享用网络资源奠定了基础,为乡镇宣传文化中心达标晋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深化干部体制改革,2001年市文化局在文化系统公开选拔图书馆领导干部,2002年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开、平等的竞争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馆职工开拓创新,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了重绩效、重贡献的奖励机制。2003年我们导入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图书馆,确定了图书馆发展目标与服务方针。与此同时,馆领导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干部职工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以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考察学习,组织中层干部到香港中央图书馆参观学习,选派骨干参加市文化系统青年干部集训班,聘请图书馆专家来馆讲学等等方式来提高队伍素质。全馆职工积极撰写论文,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的提高,使得图书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广东吹响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角,中山市正朝着全国“文化先进市”的目标迈进,图书馆事业也正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一定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创新务实、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读者满意”为方针,为中山市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